在疫情爆发之前,很多企业对于转型与否举棋不定。新的局势下,风口与悬崖之间,无论是传统行业还是新兴行业,都刮起了一场"云"风暴。企业如何变“危”为“机”,接下来我们盘点下“云模式”如何帮助企业实现复工复产以及转型升级,在全民云时代的背景下,又有哪些新的商业模式值得我们思考借鉴学习。
近年来,随着国民健身意识增强,国内健身消费市场不断扩张,利用app云健身已经成为流行趋势,而疫情的爆发又为这一赛道添了一把火。数据显示2020年2月,运动健身app行业活跃用户规模快速上涨至8928万,同比增长了93.3%,健康管理app月活用户突破2405万,同比增长152.8%。
健身app从最初的简单记录跑步运动轨迹,到后来上线跑步教程、训练计划、自营商城、会员体系建立完成了整个线上运营闭环。以运动社交作为突破口,达成用户的快速积累,实现商业变现。
云健身模式与传统健身房模式相比,无论是从训练课程设计还是项目难度上,云健身体验对新用户都更加友好,没有运动基础与健身知识的小白也可以参与训练,而互联网的云健身模式中的社交化特点,具有传统健身房无法比拟的优势,可以低成本吸引到更多的新用户加入。
易观《中国互联网健身房市场专题分析2019》显示,通过课程设计和社交化特点,互联网健身房可以吸引更多新用户成为健身房会员。而付费模式更加自主便捷,健身方式更加碎片化和轻量化的特点也将助力培育更多健身用户。
在线下娱乐性活动被迫叫停,人员相对聚集的节目录制面临延播、停播、电视节目库存告急困境下,“云蹦迪”、“云录制”、“云音乐节”开始兴起。B站抖音等年轻人聚集社区相继推出“草莓不是音乐节”“#SOLO模式#云蹦迪”“Doulive沙发音乐会”等云娱乐活动,并且在市场上获得了不错的反响。而各广播电台通过搭建“5G+4K+AI+云”免接触录制平台,来保障疫情防控期间的优质节目输出。
娱乐转向线上模式,可以用低成本获取更多的人群增长。摩登天空的老板沈黎晖曾经公开表示,中国音乐节受入场人数限制,在扩大生产上存在较大瓶颈,而通过互联网模式在同等嘉宾阵容下,能够覆盖到更多的粉丝群体,扩大了品牌知名度,也能圈住更多新的粉丝群体。而如何运营和维护好线上粉丝、是否收费、如何提高用户体验、如何规模化商业变现,这也是云娱乐模式进一步扩大发展需要考虑的问题。
云问诊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的互联网+医疗模式,国家卫健委曾多次表示“要充分发挥互联网医疗服务优势,大力开展互联网医疗服务”在这次国家进行严格的封城隔离措施之后,云问诊平台凭借自身优势,使得病人可以足不出户就得到名医看诊指导,大幅减少医院人流聚集和交叉传染的可能性,在抗击疫情、保证民生方面发挥重要作用。如果有兴趣了解更多云医疗方面内容可以阅读上期内容《一文看懂移动医疗App如何构建》。
除了云端能力持续赋能商业模式外,在技术服务中,以“云定制”为趋势的数字化浪潮同样展现着蓬勃的前景;不同于传统定制开发模式,“云定制”将软件开发全生命周期中的每个环节(从需求梳理到最终上线的全部资产及信息),都存储于云端,会议、团队协作同样以云端视频、语音会议形式展开,从而避免了大量线下接触性工作。
千语创想“云定制”模式基于企业数字化需求,标准化的流程与技术规范,使企业能够更好地管理各类应用以及场景化需求,避免信息孤岛的出现。
即使没有疫情的推动,在5G、物联网等技术的加持下,人们的衣食住行、娱乐、健身等活动已经开始转移到线上,产业趋势开始向着线上迈进,而疫情的爆发加速了整个产业发展进程。
飓风过岗,万木蛰伏。如何在危机中把握机遇,顺势而上,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认真学习的一课。